2022年5月27日晚6时20分,在腾讯会议线上会议室,清华大学于晓虹副教授做客公司法学新锐茶座第122期,并做主题为“交叉学科视阈中的法政治学”的讲座。5060全讯白菜网蔡立东老师、李拥军老师、钱大军老师、刘小平老师、侯学宾老师参加与谈,5060全讯白菜网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外校师友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在杨帆老师风趣幽默的主持中拉开序幕。
于晓虹老师从三个层面展开对“交叉学科视阈中的法政治学”的阐释。首先,于晓虹老师从渊源出发,介绍了法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于晓红老师指出,政治学学科与法学在起源上有交叉,自1940年以来,政治学研究重新与法学研究发生交叉。于晓虹老师认为,当代法政治学主要有三个基本研究范式,分别是最基础的法律模式、试图弥补法律模式不足的考察法官态度取向的态度取向模式和考察法官策略性表达的策略模式。在讨论的问题方面,当代法政治学主要关心两个基本议题,即法官如何决策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法院。在当代,法政治学还研究合议庭的集体决策和独任法官决策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民众对法院的影响,律师如何影响法院判决等问题。
接下来,于晓虹老师讨论了在法的交叉研究中,法政治学的位置是什么。于晓虹老师指出,法政治学关注的核心是决策,关注政治如何进入和影响决策。通过对法经济学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人类学研究和法律的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分析梳理,于晓虹老师认为,法的交叉学科与法学统一于对“法”的理解与探问。
对于如何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这一问题,于晓虹老师认为可以从社会科学方法框架、社会科学方法发展两个方面来把握。在社会科学方法框架方面,于晓虹老师认为,不管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是通过形式逻辑和博弈模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都遵循一种逻辑,即通过规范性的使用研究程序来获得有效推论。于晓虹老师介绍了社会科学方法的新发展,她认为新的发展主要是对因果机制的研究。接下来,于晓虹老师还针对法员工如何面对社科方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第三个层面上,于晓虹老师阐释了法与交叉学科的碰撞与互补关系。她认为,法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可证伪的,专注于对范畴条件/因果机制的探讨。同法教义学一样,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同样贡献于“对法理的重新发现”,法的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对社会正当或合理的类型化,将能够为我们这个转型社会指示如何在激励相容的框架下建立起一套可执行可遵循的兼顾多元原则的规则体系,进而通过学科之间的彼此纠正,实现概念借用和语境重构,总结和解释国家建设的中国经验。
最后,李拥军老师、钱大军老师、刘小平老师、侯学宾老师和邢斌文老师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围绕于晓虹老师的讲座内容做了与谈。于晓虹老师也回应了各位老师以及在线听众提出的问题。杨帆老师对讲座做总结。
在此次讲座中,于晓虹老师在“交叉学科视阈中的法政治学”的主题下,全面系统地为听众介绍了法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方法和前沿研究,为听众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盛宴。本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